华夏文化底蕴深厚,此中最能表示这一点的便是汉字了,除了汉字以外,伴随着汉字产生的成语,历史也不妨说是久远的,也是能体现出汉文化底蕴深厚的。尽管,而今的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几乎用不到成语,但不可否认的是,成语在历史上却是非常悠久的。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脍炙人口什么意思,怎么读。
“脍炙人口”的基本解析
【成语读音】:kuài zhì rén kǒu
【成语释义】:脍:细切的肉;炙:烤熟的肉。肉菜味道鲜美;使人爱吃。比喻人人都赞美和传颂好的诗文或事物。
【成语色彩】:褒义成语
“脍炙人口”的寓意、出处、典故
【成语出处】:五代 王定保《唐摭言 卷十 海叙不遇》:“李涛,长沙人也,篇咏甚著,如‘水声长在耳,山色不离门’,……皆脍炙人口。”
【成语典故】:
- 这个成语来源于《孟子.尽心下》,曾哲嗜羊枣,而曾子不忍食羊枣。公孙丑问曰:“脍炙与羊枣孰美?”孟子曰:“脍炙哉!”公孙丑曰:“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?”曰:“脍炙所同也,羊枣所独也。讳名不讳姓,姓所同也,名所独也。”春秋时,有父子两人,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。父亲曾哲爱吃羊枣(一种野生果子,俗名叫牛奶柿);儿子曾参是个孝子,父亲死后,竟不忍心吃羊枣。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。到了战国时,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,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。公孙丑问:“老师,脍炙和羊枣,哪一样好吃?”“当然是脍炙好吃,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!”公孙丑又问:“既然脍炙好吃,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?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,只戒吃羊枣呢?”孟子回答说:“烩炙,是大家都爱吃的;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,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。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。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,不忌讳称姓一样,姓有相同的,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。”孟子的一席话,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。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。
关于“脍炙人口的意思,怎么读”就到这儿了,汉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,但成语的话,我们在生活中实在很少用到,不过在读书、看剧或者学习上,也是会会认识到的,不过我们既然知道了这个成语,那么解析一下这个成语也是可以的。想要认识更多关于成语的相关详情,就一起来学一学吧。